还清环保治理“欠账” 药企莫让利益吞噬绿色
发布时间:
2017-02-20
来源 :
浏览次数 :

制药行业是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行业,也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一个行业。但在利益日渐大于环境的状况下,药企偷排的现象日益严重。日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会议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据介绍,此次《工作方案》的实施范围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 ,包括北京 、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济南 、河南省郑州、山西省太原等“2+26”城市。

  2017年大气污染治理加码,京津冀地区的医药、农药企业在冬季采暖季或将限产甚至停产 。自2016年石家庄发布的“环保令”迫使大批药企停产搬迁以来,此次《方案》对于污染大户——制药行业来说又将是一个“紧箍咒”。

  制药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也是环境监管的重点行业 。目前,我国药企普遍存有污染问题 ,尤其是化学原料药类企业更为严重。“三废”量大 ,废物成分复杂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都比较严重。一些药企为了自身利益抛弃了责任主体地位,置人们的权益于不顾。这不但加重了环境污染  ,而且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与治病救人的主要任务背道而驰。

  面对制药行业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环保部门加强监管,出台了相关标准,严格管理“三废”排放 。对此,有专家认为,虽然部分排放指标严于美国,如发酵类企业的COD 、BOD和总氰化物排放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接近。但总体上来看,相对于欧美等国的排放标准,我国还是偏低,特别是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对于药企而言,治污治排是场持久战,药企不应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选择漠视环境问题,重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远比利益要大得多。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解决了环境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经营的风险 ,提高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因此,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将成为未来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因此,很多企业为落实主体责任,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已加入到治污指治排的队伍当中,但成效并不明显。“治理模式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张道新认为 ,现有的环境治理思路亟待改变 ,药企应将治理模式变后治为前治。

  此外,技术创新是重点。笔者了解到,目前治理1吨污水的成本高达300元 ,而1吨水的成本则为8元。药品生产利润微薄 ,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又高 ,药企急需创新技术  ,从源头降低药品生产的环境污染 。相关环保企业也需研发出药企能够用得上 、用得起的环保技术。

  张道新还特别指出,“环保问题能否解决还看企业有没有决心。”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人民的小康,制药行业属于健康产业 ,保护生态文明和治病救人同样重要 。药企应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勇敢地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 ,积极采取措施 ,坚持治理环境问题 ,从而还清“欠账”。



文章链接:中国制药网 https://www.zyzhan.com/news/detail/62599.html